【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末代皇帝》影片分析及结局电影评论范文分析范文》。本年度有关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音乐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maying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617次,已有231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Tuesday, May 10, 2011 13:58:16;文章更新时间:Tue, June 05, 2018 16:43:07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影评范文;作品关键词:,和编导艺考技巧;作者所属频道:范文写作。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末代皇帝》影片分析及结局电影评论范文分析范文,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几个月前在美国看了《末代皇帝》,觉得是难得的好戏。后来这部片在香港上映了,各方影评,在称赞中都有所保留。一些评论认为该片不忠于史实,一些认为除了摄影、导演外别无可取,也有一些认为若中国人亲自制作,会拍得更好。对这些评论,我莫名其妙,更不明白为什么对这部片的评价,外国的比香港的高,所以在百忙中我还是抽空去多看一次。其结论还是与第一次的相同:《末代皇帝》是好戏也!
复杂故事一气呵成
我与香港电影评论范文及影片分析者有分歧,可能是因为他们低估了拍这部影片的困难程度。溥仪的一生,传奇得令人难以置信,但传奇的故事真的是发生了。这个无知皇帝所经历过的时代演变,即使最富想象力的大文豪,喝醉了酒也想不出来。时代包括清末,军阀时期,「满洲帝国」,中日之战,国共之争,以至最后以疯狂的文革收场。在人类历史上,有谁的一生可以遇到更复杂的历史经验?无巧不成戏,这个人偏偏是一个皇帝!拍电影又从何入手?
《末代皇帝》最明显的成功地方,就是观众看得明白。单是这一点就不容易了。我说的观众,不单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外国的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该片在美国公映时,高朋满座,散场时赞好之声不绝于耳)。老实说,我想不到有哪一位中国导演能将溥仪的一生及其背景,拍得连外国人也能看得明白的。
当然,要在两小时三十五分内述溥仪而还能使观众明白,历史的简化、删减是必须的。这可算是不忠于史实了。吹毛求疵,责之何患无辞?我要问,那些批评《末代》不忠于史实的人,可否举出一部中国人拍摄而可看性高的历史影片,是比较忠于史实的?除了简化及一些删减外,《末代皇帝》当然与史实还有出入之处。投资了二千万美元的制作,怎可以忽略市场的品味需求?《末代》的「故事化」无可厚非。令人佩服的是,在需要争取市场的大前提下,《末代》没有故意歪曲史实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地方是言之过甚、哗众取宠。
是的,《末代皇帝》将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平凡地表达出来,在细节上添上趣味、感情,要说的重点说得清楚。整部片子没有冷场,而更重要的,是将一个复杂得无以复加的故事一气呵成了。
我对溥仪有了改观
多年以来,我们读到关于溥仪的文字,都往往把他形容为近于小丑的角色,毫无本领,是一个悲剧中的令人反感的人物。但看过了《末代皇帝》后,我对溥仪有了改观:我同情这个人。
《末代皇帝》的一个成功的地方,是在同情的出发点上——不是在可怜的出发点上——肯定了溥仪这个人的性格。把他的性格刻划成这样,不一定对,但影片很有说服力,使我觉得这性格是可信的。溥仪的性格被形容为无知(深居禁宫多年,怎会不无知呢?),狂妄(自小就天天受人跪拜,当然狂妄了);另一方面,溥仪还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以园丁收场,也就可信了)。
溥仪的无知与狂妄之所以令人同情,是因为他作皇帝不是他自己选择的。这一点,《末代皇帝》强调得很清楚。一个三岁的儿童,天真烂漫,在宫殿里游走嘻笑之际,被临死的慈禧宣立为皇。小孩根本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导演的刻划实在高明:慈禧下旨立君,小溥仪背向慈禧,对满堂拜倒的人视若无睹。中国的传统侮辱了小溥仪,小溥仪也就侮辱了中国的传统——这令我看得痛快!
皇帝这个职位很特别。要得到这职位的人可能不择手段地来争取;但我想,被迫接受这职位的人应该是悲哀的角色了。当然,我们无从知道,溥仪若是可以选择,他会不会那么蠢,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选做皇帝。但他被选中了而非做皇帝不可,却是无辜!单是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同情了。为了要争取观众对溥仪的同情心,《末代》用了几乎一半时间去述禁宫内的约束与三跪九叩。这也高明:在当时中国的多事之秋,上佳的题材俯拾即是,但制作者偏偏着重于溥仪的成长。
令我在内心深处震动的,是溥仪从无知到狂妄,从狂妄到无知的狂妄,而到后来还是在共产制度下驯服如羊。一个狂妄而无知的皇帝,自己以为是「九五之尊」,竟然在共产的专政下不堪一击!这也是《末代》的成功之处。是的,我们看过其它描述共产的恐怖的电影,读过像《苦海余生》那样的书,也熟知那所谓「伤痕文学」。但这些只不过令人觉得恐怖与悲惨罢了。《末代》的「共产」并不「恐怖」,但却能使一个狂妄的皇帝自杀不成,摔倒于地。这使我思潮起伏,不能自已久之。
重看《末代》时,我特别注意导演处理文革的一个片断,仅几分钟,可圈可点。在大墙上生动地画上毛泽东的巨像与一群红卫兵。几个持着毛氏巨像的人领先游行,跟着而来的是一群身穿军装的人押着一些「反动」的囚犯。溥仪突然认出了其中的一个犯人,是他坐牢时的好干部,连忙追上去查问究竟。「犯了什么罪呀?没有错也认了吧!」溥仪关心地说。他跟身穿军装的人理论,被推倒在地。这当儿,横巷中转出一群红卫兵,年纪轻轻的但一脸严肃,在喊口号,在跳忠字舞,在唱语录歌。
短短几笔,镜头转接得如流水行云,一笔重于一笔。不夸大,不渲染,不恐怖,也不悲惨,但却令我「梦堕青云齿发寒」!
假若《末代》的男、女主角是由外国演员担任的,那么我们的电影行业就更尴尬了。但尊龙与陈冲演得甚有分寸,难以苛求。一些评论者可能见他们未获提名竞选奥斯卡金像奖,就认为演技有所不逮。这一点,我是不同意的。
溥仪这个角色由四个演员担任,四个都称职,而尊龙演晚年的溥仪,以中国男演员的水平而论,算是很有特色的了。单是在结尾时,他走上皇帝宝座,向小孩回头一笑,表现出一点神秘,一点天真,一点爱,就使人难忘。
结论
外国人拍中国的电影题材,比中国人拍得好,是值得我们反省的。以往,外国人所拍的中国戏,总是有点胡里胡涂,有点无稽,令中国人发笑。《末代皇帝》一改常规,胜了一着,再没有什么令中国人觉得可笑的。与其吹毛求疵地批评,自我安慰,倒不如自我反省一下,以之借鉴,有所改进。所以在这一意义上说,我认为输了一着是值得庆幸的事。
要描述中国自清末以来腐败的政治效果,拍摄电影的人,大可把场面气氛弄得恐怖、悲惨,大事渲染——总不会是过分的吧!然而,《末代皇帝》的制作者的巧妙处是:他们完全不用这一套;在一看再看之下,该片令人感到有千钧之力。中国人有返璞归真之说,该片在艺术上,正是这样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了。
《末代》在美国异常卖座,不容易明白,也更令我佩服投巨资者的眼光。它在日本票房甚佳,不足为奇,而最近在台湾的爆棚之盛,则是意中事了。我希望这部影片最好能在大陆公映:票价再低也有微利可图,而人民看了,温故知新,对中国大陆的改革总会有点好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