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末代皇帝》影片分析及结局电影评论范文 真正史诗的魅力》。本年度有关末代皇帝影评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音乐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maying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298次,已有492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Tuesday, May 10, 2011 13:56:00;文章更新时间:Tue, June 05, 2018 16:42:54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影评范文;作品关键词:末代皇帝影评,末代皇帝影评和张岩;作者所属频道:范文写作。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末代皇帝》影片分析及结局电影评论范文 真正史诗的魅力,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末代皇帝》影评 真正史诗的魅力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大概是在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去影院,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集体观影中,也不记得具体情节了,只是模模糊糊地对几张脸有印象。所以,这次的第二遍观看与其说是重温,不如说是重新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审视这部经典。
出于习惯,我喜欢在观影前后在网上搜寻有关其他人影片分析及电影评论范文。很奇怪的,很多国人对这部1987年的奥斯卡金奖影片恶评不少,有说“一个老外来拍中国历史,能了解多少,拍得出好片吗”,也有的认为“影片里的中国人都说英语,太奇怪了”,难道真的如他们所说的那么差吗?评论没有阻止我的观影欲望,反而激发了蓬勃的好奇心。
影片本身很长,影片跨越的时代背景也很复杂,从清朝末年到军阀混战,从抗战到解放,你无法不把它当作一部史诗片来看。很多人都想拍史诗片,记得《看电影》杂志上曾在一个专题中罗列许多适合拍史诗的题材,但似乎迄今都没中国人拍出来真正的史诗片。陈凯歌之流,以粗陋的情节和不怎么高明的特技,妄想炮制出一部所谓的史诗,却还没一个“馒头”来得精彩。但是,一个老外,一个意大利老头,却早在19年前就真正作到了。
作为第一部被允许进入故宫实景拍摄的影片,建筑背景效果自不必说,青砖红墙的真实质感,光影班驳的森严殿宇,都平添了影片的历史厚度,太和殿登基大典,文武百官参拜皇帝的场景,气势和场面也巍为壮观。除了华丽视觉影象的营造,宏大叙事的场面调度方面的出色表现,导演在细节方面也是匠心独具,例如并没有让袁世凯正面出现在镜头中,而是代之以几秒钟袁大头在故宫内迈上宫殿的背影,便暗示了权力的转移和时代的变迁,等等。另外,影片采用的两条主线,现实结合回忆的叙事方法,在当时来看应该还算创新,并且从效果上来看不错,衔接得颇为自然。
其实,作为影片最大亮点的还是对末代皇帝这个角色的塑造。中国的帝皇影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在大陆,一般来说溥仪这个角色会被加以浓厚的政治彩色,论为历史教科书中的一个扁平符号;而在香港,人物也许会被塑造得很鲜活,甚至过于“鲜活”,变成在商业利益驱使或者大众猎奇欲望下的一个可笑的绯闻缠身的“戏说”,都无法让人产生真正的内心共鸣。在我看来,影片导演贝尔托鲁齐恰恰突破了这些窠臼,他的成功在于,暂时忘却他的帝王的身份,首先把溥仪看作一个普通的人来看待。同时,将他置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展现在时代变迁面前作为一个人的无奈、挣扎等种种情态,让人们认识到任何人包括帝王都只不过是命运之神的玩物,至于溥仪,更是为皇帝声明所累的历史牺牲品,你可以不同情他,但是你无法不被他的悲剧人生所打动。
很喜欢这部影片的海报,愁眉苦脸的困惑小孩与宏大的故宫形成鲜明对比,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溥仪可以说就一直是个无助的小孩,听人摆布,在故宫里,他相当于一个被软禁的中国唯一不能走出门的小孩;出了故宫,他也只不过是个在日本人掌心控制中的傀儡“儿皇帝”。有人曾经这样评论“我替这个小皇帝感到悲哀,他不过是个孩子”,是的,他只不过是个孩子。
纵览全片之后,先前的诸多恶评在我看来大多成了酸葡萄心理作用下的产物。也许,这部影片还存在某些与史实方面的出入,但毕竟,这是部故事片而不是历史记录片。至于影片结尾的溥仪在皇帝宝座下找出儿时蝈蝈笼子里的蝈蝈依然存活的细节,我宁愿看作一种艺术的浪漫和对人生的感叹。很多人说外国导演不了解中国历史,拍不出好的中国背景的影片。但实际上,“旁观者清”在艺术上有时也是适用的,“当局者”出于自己的喜好和利益会粉饰太平、“制造历史”,反倒是身居其外的外国电影人,以一种宽容的人文关怀精神,更能客观还原中国人、中国史,君不见,“菊花与刀”的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也是由一个美国人提出的吗?
我原以为,有些感动只能是一次性的,只能存在于遥远的回忆中,但《末》片给了我惊喜,原来,经典的魅力、真正史诗的魅力是可以穿越时空、依然鲜活的,就像那只皇帝宝座下的蝈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