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钢琴课》 影评》。本年度有关影评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摄影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zhangxiaoxia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134次,已有391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Thursday, May 24, 2012 14:23:03;文章更新时间:Tue, June 05, 2018 17:56:43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影评范文;作品关键词:《钢琴课》,《钢琴课》和画面剪辑;作者所属频道:范文写作。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钢琴课》 影评,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简.坎皮恩的《钢琴课》在1993年夺得金棕榈奖,成为戛纳电影节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丰碑式作品。时至今日,没有任何其他女性导演能够在戛纳达到这一高度,今年的入围影片更是无一出自女性之手,以至招来法国女权组织的谴责。
作为一种独特的观念体系,女性主义关注性别平等问题,当然这里的性别更多是建立在波伏娃的《第二性》和其它相关理论基础上的“社会性别”,是文化的、历史的,而非单纯生理上的。从主题上看,《钢琴课》完全以女性眼光观察爱情与生命,并且是典型的以拒绝说话来维护女性话语权不被剥夺的电影。但人物设置和现今的大部分女性电影则略有区别:男人并非是缺席的,相反在主题与情节里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以下尝试对其文本和影像做一些女性主义批评。
一、关键叙事
《钢琴课》的叙事机制相对简单,随时间(成长)延续着的叙事与悠扬的琴声和大海的微澜也有精神上的契合之处。将其中的关键部分用束缚——成长——新生来概括,分别对应艾达初到新西兰嫁给斯图尔特,艾达与贝恩斯渐生情愫和二人远去开始新生活三个重要叙事阶段。对此做一个C. 麦茨的大组合段排列:
束缚开始
1. 序幕,段落:艾达透过指缝凝视父亲。艾达讲述自己六岁起便不再说话。叙述父亲安排自己嫁给素未谋面的人,曾经丈夫和自己的生活片段,以及初次表达钢琴的象征意义。
2. 线性叙事组合段:众人送艾达母女到新西兰海滩,两人在钢琴边等待。对切镜头:艾达的手轻抚琴键,若有所思的神情。
3. 叙事组合段:斯图尔特一行前来迎接艾达,两人初次见面。土着人开始帮助收拾行李,斯图尔特和贝恩斯看到钢琴。艾达向斯图尔特表明必须要带上钢琴,遭拒绝。艾达站在峭壁上,凝视远方海滩上孤独的钢琴。
4. 交替叙事组合段:女儿在众侍女前提及亡父与母亲的相识过程,艾达用手势命令其停止。艾达在大雨中和斯图尔特拍摄结婚照。女儿给一名侍女讲述发生在父母身上的灾难。拍完照的艾达冲进屋内,不耐烦地脱去婚礼服,来到窗前眺望。括入镜头:海边孤零零的钢琴。
成长洗礼
5. 段落:艾达和众人同看演出,第二次出现斧子。逼真程度引起观众的骚动。
6. 叙事组合段:艾达在贝恩斯的小木屋内弹奏,拉开帘布窥视到后者的裸体。两人在床上若即若离地亲热,被艾达女儿窥见,后告知斯图尔特。贝恩斯表明自己厌倦了游戏,并对艾达没有关心自己表示失望,决定将钢琴还给艾达。
7. 线性叙事组合段:艾达没有在斯图尔特面前演奏,后者表达不解和失望之情。插曲性场景:艾达独自在钢琴前徘徊,再次用手爱抚琴键。琴键上出现丘比特之箭射中红心的标记。艾达找到贝恩斯,两人化解心结并在木屋里做爱,被斯图尔特窥见。艾达对着镜子整理头发。
8. 叙事组合段:斯图尔特将屋子钉死,防止艾达出门。艾达亲吻镜子里的自己。艾达让女儿送给贝恩斯信物。斯图尔特发现信物后冲回家,怒不可遏地咒骂艾达。再次出现斧子,斯图尔特将艾达的一根手指砍下,后者表现出人意料的平静。
重获新生
9. 场景:斯图尔特深夜找到贝恩斯,表明希望他和艾达一起离开。
10. 插曲性镜头:洁白的天使翅膀在纯净的清水中翱翔。
11. 叙事组合段:艾达带着钢琴,与贝恩斯和女儿一起上船离开。艾达用手语表示希望把钢琴抛进海里。艾达有意让脚踝上连着钢琴的绳索将自己一同拖入海中,在海水里冥想片刻后挣脱绳索浮出水面。旁白:我的意志选择了生命。
12. 段落:过上新生活的艾达努力学习发音,与贝恩斯拥吻。交替性镜头:沉入海底的钢琴。
二、镜、结构与秩序重建
在用麦茨的大组合段分析叙事后,能够发现在严格的顺时、线性文本内频繁出现的关键词:钢琴,镜子和窥视等。
窥视机制的逆反
在影片的序幕中,可以看到一个淡入镜头展示了艾达的手指和眼睛,还有她的神情,即窥视。而窥视的对象,正是决定将自己远嫁新西兰的父亲的形象。也是在这一幕中,简?坎皮恩预先挑明了叙述者和故事之间的关系:在这样一部典型的以第一人称“我”叙事主体的影片里,叙述者是藏匿于“我”背后的思维状态的一种抽象,如旁白所说:“你们听到的声音并非我说话的声音,而是我心灵的声音。”于是艾达之后的一切神态或者行为,都成为一种映射内心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