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钢琴课》 影评,章节2》。本年度有关影评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摄影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zhangxiaoxia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134次,已有54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Thursday, May 24, 2012 14:23:03;文章更新时间:Tue, June 05, 2018 17:56:44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影评范文;作品关键词:《钢琴课》,《钢琴课》和画面剪辑;作者所属频道:范文写作。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钢琴课》 影评,章节2,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在这样表达内心的过程中,“窥视”不仅是故事里的关键词,还是文本内重要的结构化符号。这里的窥视并没有因为女性的主题而片面化,相反是多样的。一个窥视的主体自然是艾达,她的窥视客体则有两种:一是他人,二是自我。在序幕1里,艾达的窥视客体是父亲,同时她缄默不语,并提示自己对钢琴的依恋。父亲自然成为父权的代表,钢琴则是话语权的替代。而在组合段6里,这种窥视的表达更为彻底:艾达揭开帘布之后窥见了贝恩斯的裸体(男权)。这样的窥视机制无疑与菲勒斯中心主义格格不入。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里界定了“对象化了的女性形象”,即位于传统的男性窥视视角下的被窥视的女性,即一种偷窥性的身体展示。然而,艾达的举动则带有全然的逆反性:虽然在瞥见贝恩斯身体时发出了轻微的惊叫,但艾达依然没有转移视线,完成的是一次女性对男性的主动窥视。《钢琴课》将窥视机制的标准关系完全颠倒,甚至单凭这两次窥视,就能直观地看到影片对男权和父权的反抗,同时也是对劳拉?穆尔维理论的有力印证。
“镜”和人物关系
与“窥视”紧密相连的是“镜”。在对艾达窥视机制的剖析中,已经涉及镜像论里自我与他人的二重性。如果说艾达对他人(父亲、贝恩斯等)的窥视是对传统的、男权中心的“看”与“被看”关系的一次逆反,那么其对自我的窥视则代表了女人在两性关系里的自主选择。在组合段7里,艾达拒绝为斯图尔特弹琴,随后只身来到贝恩斯住所,并用特殊的、默然的方式向对方表明好感。两人做爱过后,艾达面对镜子疏离头发。镜子作为强有力的表意手段,表明在艾达与贝恩斯的关系中居主导地位的是艾达,贝恩斯对其心灵之声(琴声)的聆听突破了艾达自我保护的桎梏,标志着话语权欲望的满足。于是自我∕艾达或欲望主体和他人∕贝恩斯或欲望客体的对立,因为贝恩斯对女性观念的顺从而趋于统一,贝恩斯也成为让“我”重新肯定自我欲望和认识自我价值的“另一个我”。
同样在组合段8里,当愤怒的斯图尔特用木板将门窗钉死时,侧卧在床上的艾达不无幸福地亲吻镜中的自己。因为线性文本的缘故,这一段自然在时间上发生于前一组合段之后,即艾达已经找到自我欲望(话语权和被人聆听的权利)的出口,亦标志着她在与斯图尔特的关系中也开始占有主动权。在梦游时弹钢琴则辅助证明了“入镜”机制,艾达与镜中的自我实现了统一,这是与拉康镜像论里提及的孩童心理发育类似的成长过程。
或许没有什么能比性爱中的主动权更直观地表达两性关系了。在艾达实现成长后,她在性爱时用手(而非性器官)触碰斯图尔特,而不允许后者抚摸自己。在自我∕艾达或施虐者和他人∕斯图尔特或受虐者的关系里,斯图尔特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另一面确立女性“看”的主体地位的“镜”。于是我们能看到,在失去理智的斯图尔特狂暴地砍去自己手指的时候,艾达的眼神里充满了出奇的平静:她知道自己的主权是牢不可破的。事实上影片随即展示的便是斯图尔特(男权)对艾达的道歉与关心,以及最终的放手。这是女性主体的彻底胜利。
死亡、新生和秩序重建
在一般意义上,“女性的困境,源于语言的囚牢和规范的囚牢,源于自我指认的艰难,源于重重镜像的围困与迷惘。”而在《钢琴课》里,传统的囚牢和镜式困惑都得以消解,女性有了重获自由的可能。在影片的结尾,我们会发现重获自由仍然需要一种仪式。在场景9和组合段11之间,简?坎皮恩加入了一个插曲性的镜头——艾达女儿的天使翅膀在一泓清水里翱翔。它成了对自由的隐喻,并说明这一自由必然将建立在女性主体和重生仪式的基础上。这样一来,艾达有意随钢琴一同沉入海底,又奋力挣脱的场景就不难理解了:它是一个由死亡到新生的必要仪式,也是通往自由的必经之路。
影片里暗藏在男权之下的还有父权,当然二者在菲勒斯主义中原本就是统一的。故事的发端是父亲对艾达的婚姻安排,这是相对明显的父权表达;而在艾达与斯图尔特的斗争中,女儿弗洛拉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她不止一次地表现出对母亲和贝恩斯亲密关系的强烈反对,而这也是斯图尔特发现二者偷情的直接原因。因此在艾达∕弗洛拉的关系中甚至也存在着镜式关联,女儿的行为出自本能的对家庭(父权家庭)的维护,继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艾达的反抗对象。所以虽然艾达表面上顺从了父亲的这一“社会性安排”,但最终她重新选择了而生活,而弗洛拉也得以离开父权(斯图尔特)过上新生活。于是其关键点就是依照女性的欲望重新建立社会性秩序。从影片中的一系列表征来看,《钢琴课》正是对劳拉?穆尔维理论的极大支持:拒绝了父权或男权秩序下的视觉快感,并将女性从客体对象和窥视观感提供者中解放出来,最终完成了女性主体秩序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