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编导必看电影《林家铺子》影片分析及结局电影评论范文分析》。本年度有关编导必看电影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音乐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maying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186次,已有148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Tuesday, May 10, 2011 17:57:52;文章更新时间:Tue, June 05, 2018 16:47:47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影评范文;作品关键词:编导必看电影,编导必看电影和人物写作;作者所属频道:范文写作。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编导必看电影《林家铺子》影片分析及结局电影评论范文分析,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乌篷船缓缓地摇进了一个小镇,穿过狭窄的河道,水边的墙壁上呈现“攘外必先安内”的字样。这时,一桶污水倒入平静的河水中,污水冲击河底,沉渣泛起,水面浮现出——1931年。
这是诗电影《林家铺子》的开始,所谓诗电影,是以否定情节、探索隐喻和抒情功能为主旨,注重发挥电影表意和抒情功能的电影样式.这种样式的电影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烈的情感色彩,追求诗意表现力,但并不排斥叙事和情节因素。导演水华的《林家铺子》,以1931年为背景,影调浓重而黯淡,浓浓的悲剧气氛,我突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写照,更是一个时代的映照——多灾而多难。
从剧作上看,影片是由着名剧作家夏衍根据矛盾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主要剧情是讲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发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一个小镇上的一户普通店铺“林家铺子”倒闭的故事。而整个影片围绕“如何倒闭”这一问题折射出当时外敌入侵、国内政治黑暗、民族工商业凋敝和农村经济破产等一系列连带问题。
事实上,“林家铺子”是当值广阔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夹缝中求生存。用历史的眼光看:影片中所要展现的时代正是出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具体来说就是抗战前夕,这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发展时期,由于政府实行了“币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物价回升,刺激了生产复苏,但是官僚主义、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却死死地阻挡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并且给予了沉重打击······
在影片中,林老板迫于生存,贿赂镇上商会会长,取得出售“日货”的默许,而此时他女儿林明秀所在的学校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抵制“日货”运动,穿着日制长袍的林明秀受到同学的指指点点。随后,摄像机跟随着林明秀运动,如林明秀乱翻自己的衣箱、脱下日服和她妈闹气等,导演水华通过林明秀的单纯心理去折射时代——日货,在那个时候,到底有多“伤风败俗”。
从林老板意图挤垮资本小的同行到受到高利盘剥再到受国民党官衔敲诈最后林源记倒闭的争斗中,在我脑海中浮现最多 的便是“货”,国货、日货,可以窜成影片的一条线索。影片开始不久,就讲到抵制日货,而林老板私藏日货,还接到了学校抗敌会的警告。相比于当时的国货而言,日货价格低廉,美观,实用性强,且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步解体,镇上小商业者以及下层人民要么失去劳动力市场,要么以店铺经营为生。然而店铺,像林源记这样的小杂货铺生存在“三座大山”下,日子却也不好过。最可怕的不是日本鬼子,而是汉奸。汉奸最期待林家铺子倒闭,然后混水摸鱼捞虾,抗日抗日,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说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抗击日货数十年,谁家里没有一两点日货呢?
快到年关了,林老板的店铺里商品琳琅满目,农民是渴求的,但是,他们仅仅是看看就离开了,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林家铺子,也广泛存在于所有商户。农村经济的破产由此显而易见。
供过于求,是因为“求”不起,贴着国货商标是日货尽管以成本低、质量好的优势占领了中国市场,却得不到旺盛的消费市场,在林家铺子倒下的刹那,不仅昭示着一个杂货铺倒闭了,更意味着广大的农民生活更苦了,比如张寡妇,比如朱三太,她们存放在林家铺子的款子全部泡汤了,即便提倡国货,即便真是在卖国货,就能够弥补所有的不幸?按照导演说法,影片最深藏着的主题是既要保住铺子又要抵制日货,然而,这两件事情都未得圆满,前者甚至是破灭了······
很多人都说《林家铺子》最闪亮的地方是银幕画面上的全民抵制日货的激情作为,直到现在还当作是抗日战争时民众运动的闪亮点。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的确是。回首中国百年电影,从30年代的《神女》到40年代费穆的《小城之春》,从50年代的《林家铺子》、60年代的《早春二月》,到80年代的《城南旧事》、《巴山夜雨》,诗电影作为一种繁荣影坛但并不占据主导地位的艺术电影,可以梳理出一条比较明晰的发展脉络,它的发展与成长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它所体现出来浓郁的传统美学内蕴,如追求意境之美、中庸和谐之美、朴素简洁的审美形式之美、象征手法的运用之美、影像精致之美等等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学价值,在《林家铺子》中,感受最多的便是影像精致之美,影片不事雕琢、自然流露,主演谢添以不愠不火、分寸得当的方式准确地演绎了林老板的复杂性格,他的焦虑,他的愕然无语,他的强作镇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形象了,透过他,甚至可以窥探到整个生活在中国社会中下层阶层人民的悲哀,真正吃人不吐骨头的是那些官僚和封建;帝国主义仅仅是在原来的伤口上狠狠撒了一把盐。所有这些,在影片中并不难看出,黑白的影像,典型的人物,实在的手法,每一个细节,每一幕情节,没有多余或者拖沓,只有真实与砰然,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上乘之作,且获得1983年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和中国电影之冠,这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但这并不是说,它就是完美的,作为一部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现实主义影片,在表现手法方面,有许多地方都需要完善。
……影片中的故事虽然已经远去,时隔几十年了,再一次重新观看时,仍然会感怀。现在,在乌镇,也开张了店名“林家铺子”的店铺,我每次回去都会进去逛着买点东西,也是杂货铺。但是,顾客很多,买的人很多;老板很好,生意很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