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从《江湖》的成功看中国纪录片的转型,章节2》。本年度有关中国纪录片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381次,已有3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Friday, June 10, 2011 17:59:50;文章更新时间:Tue, June 05, 2018 16:53:50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影评范文;作品关键词:中国纪录片,电影转型和2012厦门大学艺术类招生;作者所属频道:范文写作。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从《江湖》的成功看中国纪录片的转型,章节2,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在中国纪录片必须转型的今天,纪录片必须走向一种新的美学,其基质就是浓浓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思想内涵。纪录片人陈虻指出:“纪录片首先应该是思想的记录,是思想的记录才会是个性的记录,是个性的记录才会是艺术记录,是艺术才会有生命力——我们应该把纪录片的创作态度向一个新的阶段转移。现在应该提口号:内容大于一切。这个内容当然是指思想性。”
三、 平民化视角
纪录片作为大众传媒时代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必须从受众的需求出发,这就需要使纪录片创作尽可能地“平民化”和“生活化”。
平民化视角根本改变了纪录片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方法。《江湖》不仅在内容上叙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其编导的视角也是完全平视的。在 “远大”的大栅里,过去拥有主动发言权的记者从片中淡出,甚至完全隐没,从而摆脱了主题先行。记者不再去导演生活,被拍摄对象也不需要“在被拍摄状态下”进行表演。创作人员扛着摄像机与大棚人一起住,一起吃,尽量融入大棚生活之中去,切身体验着大棚生活,熟悉被拍摄对象,并与他们打成一片。片中有一个镜头,是拿不到工资的一个打下手的年轻人对着镜头(观众)发牢骚,抱怨老板。这决不是搞摆拍、搞造型,而是他们与大棚人长时间生活在一起之后建立了友谊与信任的结果。
综上所述,中国纪录片的转型与发展是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型,是从美学特征到传播属性的转型。张同道先生指出,中国纪录片的转型是一次美学观念的变迁,一种独立的美学创造,是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在现代生活里激发出来的新型元素。而顺应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受众为中心关照生活,关照被拍摄对象,则是最终改变纪录片的重要原则。循着《江湖》的足迹,中国纪录片的转型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