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影片《红气球》电影视听案例分析》。本年度有关电影视听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763次,已有619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Tuesday, July 12, 2011 16:39:56;文章更新时间:Tue, June 05, 2018 17:15:05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影评范文;作品关键词:《红气球》,电影视听和电影技术的进步;作者所属频道:范文写作。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影片《红气球》电影视听案例分析,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冬季,巴黎某小城。阴郁的早晨,视野里充满灰色的湿漉漉的冷寂。伴随着同样冷寂和忧郁的音乐。
第一个镜头是从略高的角度俯瞰,空旷寂寥的大街。一个上学的孩子从画框左下角入画,一只小狗使他停住了脚步。逗了一会儿狗之后,孩子小小的身影从画框右上角消失出画。
第二镜:仰拍,孩子从画框右上角入画,沿着高高的阶梯走下。途中,上空的什么东西吸引住他的视线,孩子攀缘而上,镜头伴随着孩子升起,原来路灯杆缠挂着一只随风飘来的红气球。鲜艳的红色,在冷色氛围中分外夺目。作为局部色相,红色在全片贯穿始终。接着,孩子牵着红气球从画框右下角出画,整个过程一镜完成。
这两个镜头的视听信息是:一个孤独的孩子,他遇到了一个热情、温暖的玩伴——红气球。
出入画的关系、孩子运动方向变化、镜头的角度、画面的色调、音乐的基调乃至全片的长镜头风格都确立了。
从第三个镜头开始,孩子进入社会——城市的大街。同步音乐止,代之的是嘈杂的环境音响。
孩子在公共汽车站候车。
孩子周围都是成人,着装都是黑灰的冷色调。
公车来了,依旧是冷漠的黑色。
红气球是一片冷色调中唯一的暖色。
由于红气球的缘故,孩子被拒绝上车。
第一次出现孩子的近景:孩子茫然无助的面孔。
突然,孩子牵着红气球拔脚便跑。为了避免迟到,他选择了跑步上学。第一次出现激烈的运动。
接着,一个长长的跟拍镜头:迎面跟拍孩子奔跑。摄影机和镜头里的主体都在运动,运动感进一步加强。
快速切入,孩子到了学校的外门——这个镜头没有采用孩子出入画的方式,一是为了加强紧张感,二是表明空间的省略——孩子是跑了很多路,而不是仅仅跑了上一个镜头的长度。
大门紧闭,没见别的孩子。很明显,他迟到了。
俯拍,孩子进入学校,将气球交给校工保管。
仰拍,楼上黑洞洞的窗户中探出身着黑色服装的校长的不满的面孔。
机位、角度、景别、色彩和光影依旧是富于变化的对比关系。
孩子进入教室。
学校门口,放学的孩子蜂拥而出,从镜头前出画。进-出、动-静、少-多,再次构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出来的是刚才那个孩子,寻找等候在外面的气球。
下雨啦——雨,不仅是戏剧性的目的,也是视觉变化的元素。
湿漉漉的地面上泛着光,银幕上开始有了亮色。
孩子牵着红气球,向举着伞的路人求助。
一组表现孩子回家借着路人的伞避雨的镜头:横向的、纵深的、过街道、过天桥、吐着蒸汽的机车、巡逻的骑警。。。。。。总之,变化多端。
这些镜头角度、方向、光影都有变化,并呈现出对应关系。十分流畅。
红色作为视觉突出的局部色相,也成为镜头组接的依据之一。
孩子进入楼门,俯拍。
老奶奶在窗口张望,仰拍。
楼洞和窗户的长方形在形状上近似,是剪辑的依据。
孩子上楼回家。
一扇窗户打开了。老奶奶将红气球放飞,显然家人拒绝孩子把气球带回家,孩子回顾室内无人,偷偷将气球牵进室内。
这个细节,精确地说明了孩子孤独的原因——家庭环境——这是一个管教严厉的家庭。
孩子合上窗户,这是本段落的结束镜头。
此时全片进行到9分钟。
银幕全黑。
店铺的铁门自下及上轰然拉开,银幕上顿时亮了。
此镜,作为第二段落的开篇,从门窗的启合、光影的明暗、人物的角度、声音的动静上都形成对应。自下而上拉开铁门,其视觉效果相当于光学剪辑的“划”的效果,构思精妙。
楼上过道,送报的邮差迎着镜头走来,从银幕右面出画。
楼下街道,背着玻璃的工人背身走向纵深。
这俩镜头又是一组对应关系。视觉上十分舒服。
这俩镜头主要是用来说明时间:新的一天开始了。
第二段落,开始着力描写孩子和红气球的友谊。
主要手段是:一、通过有趣的细节,表现气球是一个具有灵性的小伙伴,顽皮、活泼而且很讲义气,同时也很孤独,需要孩子的友谊;二、在镜头表现上,完全是把它作为一个人物来进行镜头调度。使观众感觉到红气球就是片中参加演出的特殊演员,一个拟人化的人物。
孩子从窗口将红气球放飞。
孩子下楼,呼唤着气球。和气球一起去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