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网 81art.com】精彩巨献,《编导影评影片《花木兰》范文介绍》。本年度有关编导影评最巨实用价值的专业资料,由学艺网专栏作家播音主持老师,携手爱心公益大使陈家伟和可爱的小布丁yuanying联袂推出,点击率高达388次,已有887人付费查看并下载。作品发表日期:Wednesday, July 20, 2011 16:54:42;文章更新时间:Tue, June 05, 2018 17:18:16 GMT;作品分类浏览目录:影评范文;作品关键词:编导影评,编导影评和评电影导演;作者所属频道:范文写作。如对本文内容有任何疑义或建议,请在学艺论坛提出。
即将为您推出的是美文大作:编导影评影片《花木兰》范文介绍,精彩不容错过,敬请关注!
与前此许多古装大片一样,马楚成版《花木兰》实在也是一部了无生趣匠气十足的电影。依照上中下三品来论,它至多算是中品。或如网友所言,《花木兰》与《赤壁》形成了有趣的对照:《赤壁》本有强大的史学基础,却拧着向野史路子上走。马版《花木兰》最重要的根据只是一篇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有广阔的艺术想像空间,却一心向“正史”套路上奔。虽说好莱坞的动画片《花木兰》多有瑕疵,如若不是仅仅出于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义愤,而更多从美学着眼,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马版《花木兰》很难望美版《花木兰》项背。美版《花木兰》较为深入地理解了《木兰诗》原本的艺术精髓,人物鲜活生动,情节曲折有趣不乏艺术夸张,意象世界生机灵动。马版《花木兰》大概鉴于许多古装大片的饱受批评,改编和创作缩手缩脚而又举措失当,人物失神意象乏韵,情节板滞结构失衡,成为一部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的作品。
“气韵生动”是我国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首次提出的:“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其中,作为“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作为“六法”的总原则和总要求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气韵者何?就是气力神韵,就是要写出特定审美对象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审美意象世界。“气韵”和“生动”是两个密不可分又有区别的美学范畴,只有具备“生动”的审美意象系列和“生动”的艺术形式,作品才可能具有极妙参神的艺术“气韵”(“道”)和艺术生命。
从“应物象形”角度看,人物不生动。与原本相照,电影中花木兰的形象定位从“孝女”游移成了“情种”。花木兰的故事流传了1500多年,已然定型为文化母题而积淀于国人审美心理结构之中。这个故事之所以深深打动不同时代的人们,原因有三:其一,代父从军,孝忠为先。中国人不同于外国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血液中渗透着重伦理亲情的儒家文化基因。其二,男扮女装,性别反抗。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氛围中,一个弱女子做出了男子都难以做到的事情,这又是对儒家文化负面因素的补正和嘲笑。其三,功成身退,平民英雄。这里又有些许道家文化因素,暗含着对作为惯于争权夺利的“肉食者”群体的讽喻和批驳。在故事表层和形式上,电影大致遵循了《木兰诗》的叙事逻辑,木兰行为也分为战前、战中、战后三阶段,取得了某种“形似”。但马版电影中花木兰和虚构人物文泰的大量爱情戏,成为了绝对的故事主体和叙事重心,因此花木兰的形象必然产生由“孝女”向“情种”的位移。比如,木兰从军以后,电影中没有一个木兰想念父亲的画面,有的只是浮在半空中的文泰图像。电影中的木兰自称“每天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起你(文泰)”;整部电影卒章显志,以木兰这样的内心独白结束:“在战场上死去,生命像雨水落入大地,毫无痕迹。如果那时候,你爱上了一个人,希望会从泥土中重新绽放,热烈地拥抱生命。文泰,谢谢你。” 戏剧动作设计夸张,片中人物口中充斥着的许多矫情搞笑而又高调外在的台词,也使得人物缺乏真情实意,无法“生动”起来,难以获得艺术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这样一个几乎以爱情代替父女情、空有一个形似躯壳的花木兰形象,很难获得观众认同,因为它冲淡并代替了历史故事中花木兰的孝忠当先的性格特征,失去了人物原型家国为重英武神勇的文化气韵。
从“经营位置”角度看,结构不合理。这里要说的是该如何“编戏”的问题。整个《木兰诗》共62句,可分为六个部分。六个阶段分别是“决意从军”(16句),“赴战场”(12句),“战十年”(6句),“见天子”(8),“归故乡”(12),“看伙伴”(8句)。《木兰诗》的战场部分最小,只有6句。战争题材的电影如《猎鹿人》《全金属外壳》多把艺术重心放在艺术形象塑造心理轨迹运行方面。从叙事结构说,战场部分固然重要,但战前的铺垫和战后的交代也是重要部分,应占有充分的叙事比例,以使情节前后对照形成人物弧光。电影人物传记片《花木兰》的叙事结构却是“秃头蛇尾”,战场部分成为绝对的叙事主干,成了战争加爱情的情节剧,忘了塑造人物才是中心任务。战前作为全片激励事件的“决意替父从军”部分,交代得很不充分,没有说明年老多病的父亲不能从军的后果会怎样,不能形成足够的叙事动力,也没有铺垫木兰的“当户织”和“习武”以及从军前较大的心理转折。花木兰给她父亲只是送了一碗药开场7分钟后就急匆匆上了战场。“归故乡”后也缺少足够的篇幅来渲染见到父亲后的喜悦之情。作为素材,《木兰诗》虽然简略但也提供了部分木兰回乡后全家喜气洋洋的细节,但可惜编导把这些都随意舍弃了。